新年慰问至一线 浓浓关怀暖人心
- 编辑:5moban.com - 18这个月底前,还将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
规定黄河流域旅游活动应当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
甘肃省89.67%的湿地分布在酒泉、甘南、张掖。近年来,黑龙江省遵循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原则,采取强有力措施保护湿地,同时稳步开展双碳行动,积极构建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扎龙、兴凯湖等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建立了10处国际重要湿地,构建起省级湿地保护网络和管理体系,在湿地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甘肃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
哈尔滨6月21日电 记者从黑龙江省林草局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累计投入资金12.65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近10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湿面积3.73万公顷。兰州6月21日电 记者从甘肃省林草局获悉:近5年来,甘肃省共实施湿地保护恢复项目170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7.4亿元,通过实施中央财政湿地保护项目,完成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27万多亩,恢复湿地植被近7万亩。深入推进数字生态示范省建设,实施生态云提升工程,健全空天地人一体化感知平台、视频监控能力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支撑平台。
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需求。(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根据国家部署,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二十六)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
加强泉州湾、九龙江口和漳江口等重点海湾河口红树林保护修复,新建兴化湾、环三都澳等一批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滨海湿地和岸线。推进岸电、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内的水源保护区周边防洪堤坝建设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在敖江塘坂、九龙江北溪等重要市级水源率先开展生物毒性监测。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7.4%,力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分别提高到58.5%、34%。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和环境准入管控,重点开展涉铊等重金属企业排查整治。(四)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巩固提升闽江流域保护修复成效,深化敖江、漳江、龙江、鹿溪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造纸、印染、制革、化工、电镀、铅锌等行业污染整治,严厉打击侵占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加快推进水电站综合评估、分类整治。
(二十八)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严格落实粮食收购和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和追溯制度,有效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
强化水口、街面等水库库区水产养殖及底泥治理,重点攻坚季节性缺氧问题。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巩固提升燃煤锅炉整治成效,因地制宜推进重点用煤行业煤改气、煤改电或实施集中供热。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对物流园等重点场所和物流货运等重点单位开展柴油车监督抽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力度,推动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建材产业新型化发展,引导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探索开展行业生产审核分级管理模式,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从2022年起,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以龙岩、三明等地为重点,排查治理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率。
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推进医废处置设施提质扩容和补短板工程,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涉疫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进化石能源压减和非化石能源发展,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发展。
(七)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到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比例完成国家要求。
(三十八)强化监督考核。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
十、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三十七)强化责任落实。(三十九)强化宣传引导。坚持严格执法与优化服务并重,加大执法普法力度,落实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引导企业自觉守法。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比例达到国家要求,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三十五)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巩固深化闽江口海域、九龙江口和厦门湾综合治理成果,一湾一策实施沙埕港、三都澳、诏安湾、安海湾等重点海湾综合治理。
全面实施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新一轮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优化。
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城市保洁和清扫。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严格对监督者的监督管理。到2025年,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在消除劣Ⅴ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氮磷、提升水质,重点海湾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基本完成。推行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依法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市、区)要开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
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加强环境司法。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绿色生活风尚。
加强闽东沿岸、罗源湾、闽江口等主要海域互花米草外来物种防治。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汇聚和深度分析,提升监测数据技术支撑能力。